第169章 仕途起飞未半而中道崩殂(1/2)

作者:冷泡茶加冰

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第169章 仕途起飞未半而中道崩殂

剧透历史:从三国开始蜀汉篇仕途起飞未半而中道崩殂若论大汉朝的灵魂人物。

除去天子之外,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使节:苏武。

扬名匈奴,功显汉室,使于四方,不辱君命,不失国格。

而这王玄策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使节姿态。

同样受辱,同样将生死置之度外。

不同的是这王玄策似乎从头到尾都没有苟安的想法。

不耗唐之一兵一卒,以国威驱藩属国之兵,降雷霆之罚。

“如此才略,做使节可惜了。”

张飞第一时间产生的就是如此想法。

法正摇摇头:

“这唐将才泱泱,投身军旅,反倒可能成庸碌之将,难以此出彩。”

张飞顿时觉得很有道理。

这唐似乎从没缺过将才,甚至皇帝就是最能打的一个之一。

胡人能效死命,甚至贵为可汗者都弃尊位而奔大唐为将。

人人皆欲争先的情况下,武将想要出头那真是难上加难。

“如此倒也难怪这大唐个个都是将星,而且皆欲效险。”

就如攻那于阗国,地图上也看得明白,那龟兹国已灭,西突厥与于阗的联系也已经被斩断。

大可稳固龟兹之地,对于阗徐徐图之,如此也最为保险。

但这唐将偏不,搏功不惜身,几乎是奋不顾身仅领五十人直趋王都,勒令朝唐。

可见大唐将军们立功之迫切。

不过法正倒是有点好奇:

“这王玄策所驱者并非唐军,竟也能势如破竹。”

“如此富足之地,何以如此不堪一击?”

【不过既然聊到了天竺,咱们也可以额外说一说这片神奇的地方。

关于天竺的战斗力为何这么差,种姓制度让下层士卒缺乏死战之心,这只是其一。

印度平原确实称得上天馈之地,轻轻松松养活十四亿人口并且还能做粮食出口贸易,但缺点自然也是有的。

最关键的就是有铁矿,但是缺煤矿,没办法像咱们古代那样,发展出来百炼钢、灌钢法、炒钢法等等技艺,也就没有办法研究上好的铠甲和兵器。

冷兵器时代咱们也都知道,刀剑可以随便把玩。

私藏弓弩的话轻则论罪重则流放,私藏铠甲轻则绞刑重则族诛。

在冷兵器时代盔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
没有盔甲不仅导致天竺兵员战斗力低下,同时还导致中央军和地方军难以拉开技术代差,王朝的统治难以稳定长久。

这也是王玄策打起来势如破竹的原因。

其次也是因为地方太富饶了,都是适合耕种的大平原,反而导致无险可守。

用咱们都熟悉的话来说,印度是一块标准的四战之地。

随后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问题,印度不产马,连简陋的轻骑兵都发展不起来。

最终结果就是穿着铠甲骑着战马的波斯人、马其顿人、大夏人、安息人、月氏人、白匈奴人、蒙古人等等穿过开伯尔山口后,个个都如战神一般势如破竹,将天竺轮番征服。

在这种情况下,王玄策打起来自然也是势如破竹。

不过咱们后世聊到王玄策的待遇时,多有分歧。

有个说法认为王玄策灭国却没拿到好处,反让吐蕃获利,所以最终李世民不怎么开心,也就对王玄策比较苛待,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个个说。

贞观年间的吐蕃对印度是不太上心的,因为虽然能去印度,但路非常非常难走。

也因此松赞干布仅赞助了一千二百兵马,若是吐蕃真的有心插手天竺,直接出万兵,对吐蕃来说不算困难。

历史上吐蕃打到天竺是安史之乱后的事情了,那时候吐蕃已经彻底侵占了河西和西域,可见即使对吐蕃国内的野心家来说,大唐的疆土比天竺香多了。

而且贞观后期属于大唐和吐蕃的蜜月期,双方翻脸要到王玄策灭国十五年后了。

以及还有一个证据是开元初,位于东天竺的个失蜜国遣使来朝贡玄宗,还给带了封信:

有国以来,并臣天可汗……臣身与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,禁出入……天可汗兵至勃律者,虽众二十万,能输粮以助。又国有摩诃波多磨龙池,愿为天可汗营祠。

话说的很明白,一直认天可汗这块招牌,也一直在遵命防守吐蕃进入天竺。

而且还希望大唐去讨伐勃律国,只要人马不超过二十万就能把粮草包了。

最后是帮摩诃波多磨龙池国传话,“愿为天可汗营祠”是愿意让大唐在自己国家内驻军。

其次王玄策也算不上苛待。

去之前是右卫率府长史,正七品上。

回来后嘉朝散大夫,从五品下。

唐朝官员品级是九品三十阶,一年一考核,综合四年的考核结果,合格才能进一阶,政绩很好才能升多一点,并且超过五品的官职需要上报皇帝决定。

在这套系统里,王玄策直接擢升五级,并且五品开始是被皇帝记在心上的。

真要说对王玄策最无情的应该是命运:

带回来的天竺医生并没有医好二凤的病症。

刚刚简在帝心,结果皇帝噶了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