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78章 会试年
会试年
景阳十年,对大明朝的读书人来讲是个很重要的年份,三年一度的会试和殿试大戏即将上演,寒窗苦读数载,一朝金榜题名,是多少人的毕生追求。
按照大明律,会试每逢丑,辰,未,戌年的二月初九举行,但景阳六年(1610)庚戌年,太皇太后驾崩,无法举行考试。
照例本该挪到癸丑年(1613),可是皇帝不想让苦盼多年的举子们再多熬三年,下旨于景阳七年开科,再过三年正好景阳十年。
虽然此举遭到了部分朝臣的反对,但举人们全都欢喜鼓舞。
为了能准时参加这场事关终身的盛会,两京十三省的莘莘学子们按照各自距离京城的远近,辞别父母妻儿,邀上同窗好友,背起书箱行李,或走或骑,驾车登船,沿着崎岖的驿道,从不同方向浩浩荡荡的向京城进发。
通常而言,距离京城比较近的北方举子会在年后动身,两个月怎么也能赶到。
而身处西北、西南、江南的举子们就比较苦逼了,得在头一年秋闱成绩下来后就出发。
千里迢迢的跋涉两三个月甚至三四个月才能赶到京城,宁可提前一两个月,在京城里找地方住下,也不敢迟误,否则一等最少又是三年。
每到会试年,从头一年入冬京城就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赶考举子,人数从一千多到五千多不等,明初的时候少一些,中后期基本稳定在五千左右。
这么多举子入京之后并不是马上考试然后离开,全要在京城里吃住,短的一个月,长的得三四个月,有那么多旅店接待吗?
答案是不太够,即便够也没多少举子会住,太贵。
那举子们总不能大冬天的玩露营吧,或者说朝廷给提供了官方住宿服务?
也不是,进京赶考的举子们在食宿方面主要有三个选择。
、四篇“五经”
文章,所谓四书五经也。
第三天中午交卷之后可以离开贡院,回到住处换衣服、笔墨、准备食物烛台。
二月十二是第二场考试,考的是“论”
“诏诰表”
和“判语”
。
“论”
可以理解为议论文,题目从四书五经上取,解题时不用局限八股文,可以自由发挥。
“诏诰表”
,即“诏”
、“诰”
、“表”
的合称,一般指“汉诏”
、“唐诰”
“宋表”
,可以简单理解为公文。
要求考生模仿做官之后的言行,写出相应的朝廷文书。
二月十五日是第三场考试,考的是“策问”
,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,让考生阅读后阐述理解。
通常来讲策问属于锦上添花的附加题,对最终成绩的影响没有第一场和第二场重要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